怎样让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受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而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笔者就曾利用软件制作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从而发挥了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并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现举例证之。
新课改初中化学中“构成物质的奥秘”,涉及的内容有微观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在这三种微粒中,只有分子,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上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其余的两种微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
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章内容时,对原子、离子概念的掌握感觉有一定难度。
对于这章的内容,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最终理解了两者的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笔者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本章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
当学生学习到原子内部结构时,课本上有一段文字,谈到了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故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通过这一实验,卢瑟福得到一个结论,即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
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会偏转、极少数的竟然被弹回来了呢?抓住学生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做了一个直观的课件,将这一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
当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一课件后,都恍然大悟,对卢瑟福的结论心服口服。
当学生学习到离子概念的时候,课本举了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例子,同时还附了氯化钠形成的彩图。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对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变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两种离子又是怎样结合成氯化钠这种新物质的过程,认识还是模糊的。
于是,笔者把这个微观的变化过程,用Flash课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对学生加以引导,讲解离子的概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PPT,将一些有毒的化学实验以视频形式展示,一些繁琐有毒且课堂45min难以做完实验以一些软件形式弄(本科时候有同学用软件把制取氯气的整个过程都做了,包括量取规格)。
我认为用一下软件以及flash技术足以体现信息技术。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
1化学教学观念的改变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革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追求、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用新课程倡导的课程价值观指导课堂实践。
建立以“人本、人际、人境”三大要素为核心的生态课堂,改变高中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把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接受高中化学教育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是构建化学的基石,它是一种基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之上的课堂实践,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超越。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这些表述正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
2化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提高,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的“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
可见,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本。
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保证。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排他性的儿童中心主义,它并不排斥按照某种体系进行学科教学。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主义提出的,因为当前的学科本位主义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过于强调学科的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调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验结论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充分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实施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知识层面DD改革或更新装置;技能层面DD提高实验可观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DD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获取实验知识与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在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
实验情感可以通过“环保策略”、“探究策略”和“生活化策略”来实现。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由于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
总之,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使他们从特定角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满足社会在公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并且使人类的化学知识精华得以向后代传递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