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微课程_初中课程标准题库英语
学校着眼核心素养,探索“一生一案”定制化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创新开设12大系列70余门素养课程,重塑课程体系;实施全校范围内跨专业跨班级走班上课,创新授课形式;提出“三透四精”“四养五学”的教学目标,颠覆课堂架构;抓“学生管理”,提升办学实力;抓“师资建设”,增强教学能力;抓“实践活动”,厚植发展潜力。
针对“特色课程教学改革工程”这一重点任务,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彭海燕表示,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特色课程是满足学校错位发展,实现扬长教育的重要举措。佛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杨丹霞介绍,为推动“双高”行动方案落地落实,佛山将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监督指导等方面采取有力保障措施。
对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综合、系统化工程,需要集结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力量,共同撑起教育的天空。学校之中,人人皆是学生心灵成长之导师,每位教师要强化师者意识,在学科教学、课余闲暇、学校活动中,时时不忘育人之责,参与学校的德育导师工作。家长亦是学校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打开大门办学,邀请家长入校,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家校共育课程,邀约指导学校农耕课程,开展“青春你好”助学岗活动。结合学校申报的《耕读课程亲子化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做实校内指导、内外合育的实践模式,全面打造学校**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校长谢小燕介绍,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该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抓手,以“梦”为载体,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携手并进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创新架构“梦想+”课程,打造“石榴籽”民族校本课。通过“梦之莺”社团建设、民族主题校内课后服务课程、民族节庆活动、民族体育运动课程的开展,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学生展现出“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的良好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