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
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
学习方法
。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
汉语拼音
。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
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
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扩展资料
历史变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
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
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
教学目标
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
教学方法
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
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
中华民族
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什么?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从哪四方面提出要求
语文各阶段目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
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
课程体系
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
社会学科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
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分为四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
每一学段目标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其实也可以说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是新
课程目标
的三个维度,也不是三种类型)
教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2、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的,在教学中是同时进行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