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什么?
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的是由国家教育部2011年12月28日发布的一套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标准。
该套课程教学标准包含了英语、语文、数学等19个教学科目。
其中涉及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内容包含了
课程目标
、分级标准、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包含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以及词汇表等9个附件)。
扩展资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级目标:
1、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动作、做游戏以及做事情。
在学习中敢于模仿、表达,对英语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2、二级: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能用简单的词汇互致问候、介绍朋友和家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以及讲述简单个的故事。
3、三级: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
能与教师或同学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有短句子描述系列图片以及讲述故事。
4、四级: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
能合作起草和修改简短的叙述、说明以及指令等。
5、五级:有较为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杂志并理解其大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
2011国家英语课程的优点
引言
2001: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英语教育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1: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
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总目标:
200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201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3.基本理念:
200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011:
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4.课程性质
200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的学习既是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2011: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5.评价建议
2001: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2011: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然后是在目标啊,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了很多改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词汇学习的要求。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词汇知识学习的描述,进一步突出了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
强调词汇并不只是单个的单词,学生应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和词汇的表意功能,如用词汇来描述或命名事物,而不是单纯学习和记忆词汇本身的含义;用“学会使用”代替以往的“掌握”,更加突出了语言的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表,替换和补充了部分词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量要求增加了弹性(1500~1600个),提供了1500个词汇的词汇表,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词义和用法。
对小学阶段的词汇(二级)也提出了弹性的要求,总量要求为600~700个,词表列出423个核心词汇,其余由教材编者和教师按话题需要选定。
此次修订对词汇表的呈现方式也做了较大调整,未列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主要学习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相对比2001版的有以下几点变化:
1.引言
2001: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英语教育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1: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
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总目标:
200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201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3.基本理念:
200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011:
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4.课程性质
200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的学习既是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2011: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5.评价建议
2001: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2011: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然后是在目标啊,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了很多改动。
读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笔记――1.课程基本理念
1.课程的人文性
2.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学生为主体。
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
4.强调学习过程。
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5.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学习英语帮助青少年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课程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工具性: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2.人文性: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语言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需要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需要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需要积累)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需要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英语课程提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体系如下: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语言学习语言大量的输入。
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三、课程设计思路
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解析: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核心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如: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德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纲要提出了教育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穿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